婦科中最常見的癌症是子宮癌,子宮癌還可分為子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
這兩種癌症不僅發生位置不同,疾病的原因、症狀以及發病年齡等也都不相同。
我們同時也發現,不孕族群也是患有子宮內膜癌的高風險族群。
子宮頸癌好發生於有多次分娩次數的女性身上。
另一方面,對於沒有懷孕或分娩經驗的女性來說,子宮內膜癌更容易發生。
台灣從民國85年至105年的二十年間,子宮頸癌發生率下降了66%。
曾經是婦女排名第一名的癌症,現已降至第九。
不過與此同時,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機率卻逐漸上升,在二十年間上升至近乎三倍,
成為女性排名第六的癌症。
(資料來源:林新醫院)
| 子宮頸癌的高風險族群 | 子宮內膜癌的高風險族群 | 
| 1. 有多次懷孕及分娩經驗 2. 有多次性經驗 3. 在年齡低時即有性經驗 4. 有多重性伴侶 5. 有吸菸史 | 1. 無懷孕/分娩經驗更年期晚 2. 生理期不規律 3. 更年期晚 4. 有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 5. 曾接受過雌激素/賀爾蒙療法 5. 有乳癌或大腸癌的家族病史 6. 曾在不孕症治療中使用排卵誘發劑 | 
🔺 子宮頸癌與子宮內膜癌的好發族群
近年來發現,在不孕症的常規檢查療程中,同時也能發現到子宮內膜癌的徵狀。
例如子宮輸卵管造影術、子宮超音波和子宮內視鏡檢查。
過去曾經有不孕症治療中心在為病患進行了一系列的不孕症測試後,發現該名病患罹患了子宮內膜癌。
因此,從1997到2006年這十年間,Igenomix 針對一家不孕症治療的機構進行調查,
統計因接受不孕症測試而發現到癌症的病患。
發現在30~39歲接受難孕檢測中的女性,患有子宮內膜癌的機率為0.02%,
與同年齡的一般女性相比,高了5~10倍。
這個調查結果證實,因為子宮內膜癌導致的不孕症數量是很多的,確認為不孕症的高風險因素之一。
以下是每10萬人口中,子宮內膜癌的百分比 (2000年數據)
| 年紀 | 子宮內膜癌機率 | 
| 20~24歲 | 0.1 | 
| 25~29歲 | 0.6 | 
| 30~34歲 | 1.9 | 
| 35~39歲 | 3.7 | 
🔺 女性年紀與罹患子宮內膜癌機率
如何預防子宮頸內膜癌
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報告證實,體重過重或肥胖為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原因。
體脂肪會增加血液中的胰島素及荷爾蒙、誘發癌症細胞成長;
而長期攝取高昇糖負荷飲食、使體內處於高胰島素濃度,容易導致胰島素抗性,
除了增加肥胖的風險之外,研究指出也與癌細胞的生長正相關。
根據AICR最新出版的預防子宮內膜癌建議,要預防子宮內膜病變,
除了維持正常體重,日常中也可以簡單著手!

多吃
- 蔬菜:
 非澱粉類蔬菜,如番茄、綠色蔬菜、辣椒及胡蘿蔔。
- 全穀類食物:
 如全穀麵包、糙米、藜麥、燕麥均是不錯的選擇。
- 豆類:
 沙拉、湯品或燉菜,可以加入花豆、腰果、鷹嘴豆。
- 水果:
 攝取各式新鮮水果,果汁限制一天一杯。*盡可能選擇低或零脂肪、糖、鹽添加食物*
少吃
- 高升糖負荷食物。
- 肉類:
 紅肉(牛、朱、羊)及加工肉品(熱狗、煙燻肉類、香腸)。
- 高鹽、鹽漬食物。
運動
每天至少從事30分鐘運動;任何能讓心跳加快及呼吸深沉的活動為宜。
保持健康的體重
(身體質量指數(BMI)界於18.5至25;BMI = 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2)),
並維持體脂肪理想範圍。
*30 歲以下: BMI 17~24%
*30 歲以上: BMI 20~27%
(資料來源:台灣癌症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