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A 檢測Q&A

現在我們已經收到好多備孕媽咪感謝ERA 檢測的訊息~💗以下我們根據常被問到的問題,整理了一個問題集~ 1.什麼是著床窗期(WOI)?著床窗期無法又是什麼意思呢? 子宮內膜可接受胚胎著床的時期就被稱為著床窗期(WOI)。這期間通常是月經開始後的 第19天到第21天。透過ERA檢測,我們發現有近30% 的備孕女性,👩 其著床窗期會與一般窗期的時間不同。 2.我們的著床窗期(WOI) 會因為身體狀況或是飲食習慣而有變化嗎? 一般而言,同一人的著床窗期(WOI) 在短短數年內是不會有太大變化, 但如果體型(BMI值) 在短時間內有劇烈變化的話,就可能會影響著床窗期。 3.如果我換了醫院,可以拿之前的ERA檢測結果進行植入嗎? 如同前面問題所說,ERA 檢測結果一般而言是不會改變的, 但這只在✔️「所用藥物的種類和份量必須相同」的條件下才成立。✔️ 各個醫院中,不同的醫師會有不同的判斷方式,無論是針對賀爾蒙週期或是自然週期, 所使用藥物種類和份量都會有所差異。 因此,如果受試的條件有所不同的話,檢測的結果有可能會與別院的不同, 這樣一來就必須再重新做一次ERA檢測了。 4.女性會有自然週期和賀爾蒙週期,在這些期間都可以進行ERA檢測嗎? 不論在自然週期,或是和賀爾蒙週期,都可以進行ERA檢測喔! 不過一般還是會建議使用賀爾蒙週期,確保身體所有的變化都在預期之內。⭕ 5.報告結果要等多久呢? 大約2週左右,醫生就可以拿到報告結果了。 用這份結果進行植入,在相同的用藥條件下就可以提高懷孕的可能喔!💗

胚胎良好卻不能懷孕?妳需要試試ERA!

🔺子宮內膜每個月能夠接受胚胎的機會只有一次!   ERA 是什麼呢? ERA就是Igenomix 的專利診斷技術,又稱為子宮內膜容受性檢測(Endometrial Receptivity Analysis)。 子宮內膜容受性,是指 子宮內膜能夠讓胚胎著床的能力  ,這是一種特定時期的狀態,而這個時期被稱為「著床窗期」。 所以,ERA 檢查的目的,就是「確定子宮內膜的著床窗期」,以便讓胚胎順利著床。接受過ERA 檢測的備孕媽咪,我們可以確定她的「最佳植入時間」,在這時植入健康的受精卵,在同樣條件下就可以預期懷孕。 🔺每位女性的著床窗期,有的早、有的晚,有的長、有的短。 若備孕媽咪擁有健康的胚胎,卻因不明原因,而有反覆性著床失敗的經歷,我們就會判斷這可能是「著床窗期無法匹配」,建議備孕媽咪們來進行 ERA  檢測。 ➡️  同場加映:ERA 子宮內膜容受性檢查說明動畫    

德國麻疹抗體的重要性,你知道嗎?(下)

前面有說到先天性風疹綜合症發生在孕期的頭三個月,當孕婦罹患德國麻疹的時候,那麼男士們是不是認為就不關自己的事呢? 答案當然是NO!! 如果男性感染了德國麻疹,他有可能會傳染給配偶以及同事,而他們的寶寶就有感染先天性風疹綜合症的可能性。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局的資料,台灣於民國 33 年至 46 年時期,甚少發生德國麻疹之傳染。 民國 47 年與 48 年間,發生 了一次大流行,大約有一百萬人受感染。在這次大流行中,約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有症狀。學 童的侵襲率在鄉村約 30%,在城市則高達 50 %1。雖然 7 歲自 13 歲的學童有較高的侵襲率, 但較有意義的病例數應屬 13 歲至 19 歲的青少年及較年輕的成人。 在一項研究中顯示,在懷孕初期三個月內感染德國麻疹的母親所生的嬰兒有 37 %具有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C RS ) 的先天性異常現象。 經過前述的德國麻疹大流行之後,就不再有顯著的流行發生,直到民國 57 年,又再次發 生大流行。這次的流行,在都市的學童侵襲率仍高達 50 %。然而在十幾歲的青少年及較年輕 疫 情 報 導 19 的成人,卻甚少有人感染,這可能是因為這些人在 47 年的大流行中已感染而產生免疫力之 故。依照此種每間隔 10 年發生一次大流行的趨勢,66 年又再度發生一次大流行 ,此後德個 麻疹即成了台灣地區的一種地方性疾病。 接種德國麻疹疫苗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預防嬰兒感染先天性風疹綜合症,孕婦們如果已經事先接種,也不會在接下來的孕期中懷抱著擔憂。 疫苗接種還可以幫助預防德國麻疹感染引起的併發症,也防止成年人受到嚴重感染。此外,如果大部分的人民都進行了疫苗接種,那麼不只會保護個人,他們也不會將疾病傳播出去,整個社會也可以避免疾病的危害。 […]

德國麻疹抗體的重要性,你知道嗎?(上)

備孕媽咪們,妳和老公都有德國麻疹抗體嗎? 德國麻疹是一種由風疹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也被稱為「三日麻疹」,這是一種會感染到兒童的疾病,尤其是3~10歲的幼兒及小學低年齡的孩童都容易受到感染。但只要一次感染到德國麻疹並且痊癒,終生都會有抗體,不會再被傳染了。 但是,可能有些人小時候沒打過疫苗,也沒有感染過德國麻疹,卻突然在成人時發病,一般會有38℃的異常持續高燒,並且出現皮疹或關節痛,成人發病時通常會比兒童症狀嚴重。 最需要注意的是,當懷孕初期的婦女罹患德國麻疹時,病毒會感染胎兒,並引起一種稱為「先天性風疹綜合症(CRS)」的疾病。先天性風疹綜合症(CRS)的三個主要症狀是先天性心臟病、聽力下降和白內障。其中,先天性心臟病和白內障會在孕期的頭三個月發生,透過母親受到感染,而聽力下降不僅僅會在初期出現,之後的三個月也會持續,最後造成嚴重的聽力障礙。 除了這三種主要症狀外,其他症狀還包括視網膜病變、肝脾腫大、血小板減少症、糖尿病、發育遲緩、智能障礙和小眼球症。 如果母親在懷孕第二個月時罹患德國麻疹,她的眼睛、心臟和耳朵通常都會出現症狀,之後可能會出現聽力下降和視網膜病變。但根據研究,母親在懷孕20週後罹患德國麻疹,也可能都不會診斷出異常。 如果妳準備懷孕,請先詢問醫生是否已經有德國麻疹抗體。只要妳曾經感染到德國麻疹並且痊癒,或是有打過疫苗,都會有同樣的終生免疫抗體。 但是,有很多人都認為小時候已經得過或是打過疫苗,覺得沒問題,但也可能會有誤會自己有得過,或是以前疫苗接種失效的可能性喔! 在德國麻疹疫苗接種的歷史中,有些可能被忽略的空窗期,是現在有懷孕準備的準媽媽們必須注意的。

想進行試管嬰兒~這些疾病需要夫妻一起治療!

大家有看過很紅的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嗎? 樂團QUEEN的主唱Freddie Mercury因為感染HIV病毒而得到愛滋病,從而併發了肺囊蟲肺炎,於1991年去世。 在他45歲去世那時,愛滋病傳聞是無法治癒的。現在經過了將近30年,隨著醫學的進步,我們可以減緩病毒的擴散,如果給予適當的治療,甚至可以不讓愛滋病發作,進而延長壽命。 我們都知道愛滋病是一種性傳染疾病。在Freddie Mercury去世的前30年,人們都認為愛滋病只會透過男性之間的性行為來傳染。現在透過醫學知識的傳播,偏見被澄清了,人們也知道了不論是男男、女女、男女之間的性行為都可能傳染愛滋病。 今天的主題是性傳染疾病,意思是透過性行為來傳播的傳染病,也被稱為STD(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或是STI(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也有人稱為「性病」,性病是比較古老的說法,嚴格來說,性傳染疾病和性病具有不同的含義,但現在通常被當作同義詞。 性傳染疾病的來源是體液(精液,陰道液分泌,血液等)。它主要是透過性行為的粘膜(陰道、肛門、口腔等)傳播,通常在性行為以外的日常活動中(握手、泡澡、喝水等)不會傳染。 但必須要注意的是,它不是只能通過性行為來傳播,患者的唾液飛濺如咳嗽或噴嚏等動作,如果意外進入其他人的口腔或眼睛也有可能被傳染。另外也可以透過血液傳播,所以使用刺針的活動,如打耳洞和刺青也有感染的可能。 性傳染疾病的種類有以下多種: ①細菌感染(梅毒,淋病等) ②病毒感染(生殖器皰疹,乳突病毒(HPV)感染,病毒性肝炎、愛滋病等) ③衣原體感染(在構造上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微生物) ④真菌感染 ⑤原蟲感染(滴蟲炎、阿米巴痢疾等) ⑥寄生蟲感染(疥癬症、陰蝨) 如果你感染了性傳染疾病,任何病都需要與伴侶同時進行治療,即使對方沒有症狀,也很有可能已經被感染。如果忽略這一點,僅有自己進行治療,就算已經痊癒,也很有可能被伴侶再度傳染,這就是所謂的「乒乓球感染」,也就是伴侶之間互相傳播,導致交叉重複感染。 除了常見的性傳染疾病,如果有慢性子宮炎長期無法治癒,或是子宮內菌叢長期無法改善的情況,都建議夫婦兩人一起進行治療喔!

為什麼我的寶寶會帶有遺傳疾病?

「我的父母以及兄弟姊妹和親戚們都沒有任何遺傳疾病,為什麼我會生下有遺傳疾病的寶寶呢?」這也是很多媽媽們的疑問。 如唐氏症之類的染色體疾病是由於異常的精子或卵子所產生的,任何人都可能發生,通常不會遺傳。 所謂的遺傳疾病就是由基因遺傳所產生的,那麼,為什麼寶寶會得到遺傳病呢? 首先,我們要先考慮到疾病的因素,疾病也分成很多種,請看下圖的疾病因素圖: 🔺 疾病因素圖 疾病的因素主要有遺傳以及環境因素,圖中最左邊是基因要素,最右邊則是環境要素。 屬於遺傳病的疾病都位於最左邊;屬於環境因素的,與基因無關的疾病,如意外導致的傷害等,就位於最右邊。 大部分的疾病涉及遺傳和環境因素,這些疾病位於圖的中間。例如癌症。 絕大多數的癌症,其遺傳病例所佔的比例皆不高,反而是後天體細胞基因變異與環境因子的雙重影響,才是產生癌症的主要機制。 例如大腸直腸癌病患中,與遺傳相關僅佔所有病患的百分之五左右,大部分的直腸癌病患都是由於非遺傳相關的「體細胞基因變異」,再加上「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的所謂偶發性癌症。 (資料來源: 高醫醫訊月刊 ) 疾病是由許多因素組成的,根據基因及環境,會決定此種疾病基因因素或是環境因素的比例差別。 如果僅僅是由基因導致的疾病,就稱為單基因遺傳疾病。 那麼,如果前面所說的,明明父母和親戚都沒有疾病,為什麼寶寶會有遺傳病呢? 我們會在下次為您解答!

造成習慣性流產的因素有那些呢?

1. 父母染色體異常:父親或母親 ( 或是兩者一起 ) 把異常的染色體傳給胚胎。 如果父親或母親其中有一人的染色體異常,例如發生了「平衡轉位」(註一),則在產生卵子或精子時,染色體中可能會出現過量或不足的現象,嬰兒出現染色體異常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大多數有平衡轉位的人都是健康的,身體沒有任何問題,而且也不知道自己有染色體異常。 但如果在交換的過程中,染色體有發生缺失或過量的情況,那麼就會變成「非平衡性轉位」。 大多平衡轉位帶因者由於染色體總量未變,所以身體功能正常,也可能並不知道自身的染色體異常。 但是,在產生卵子或精子的過程中,兩對染色體會在將染色體數目減半的過程中執行複雜的分離。原本互相平衡的染色體分離,因此產生了染色體不平衡的卵子和精子的可能性就提高了。 註一:染色體平衡轉位是指,人類中的染色體若其中兩條的某一部分片段發生交換,而染色體的總量並沒有增加或是減少,在醫學上就稱為「染色體平衡性轉位」。這是一種相對頻繁發生的染色體異常,大約每600人中就有1個人。 2. 子宮形態異常:影響著床和胚胎生長的先天性問題。 子宮形態異常包括雙角子宮和中隔子宮,以及子宮肌瘤等狀況。如果子宮形態異常,那麼胚胎將無法獲得良好的營養,也有流產的危險。 根據研究,子宮畸形約佔成年女性的 3.8%~6.7%,但大多數是無明顯症狀的。 子宮的型態容易會影響生育,是因為: > 胚胎生長的空間 ( 也就是子宮腔 ) 很小 > 胚胎無法獲得足夠的營養 > 在子宮中隔的情況下,血液的運輸會受阻礙,胚胎即使在著床後也難以安定 > 容易出現宮頸機能不全 3. 內分泌異常: 體內激素異常,例如黃體功能不全、高泌乳素血症及甲狀腺機能低下,可能導致流產。 近年的研究顯示,「黃體功能不全」本身不是直接導致流產的危險因素,但有間接作用,因為它會影響持續妊娠的免疫系統。另外,高泌乳素血症也會影響排卵和著床。 4. 凝血異常: 蛋白質 S 和蛋白質 C 可抑制凝固因子,可以調節凝固系統。但有些人會發生蛋白質 S 和蛋白質 C 缺乏的現象,就容易產生血液凝塊,導致血塊和血栓。 在懷孕期間,蛋白質 S 的含量會減少,因此更有可能發生血塊。如果在胎盤中形成血塊,胎盤梗塞可能會阻礙營養物質的運輸,導致無法順利活產。 ​ 5. 自體免疫疾病: 人體對外界入侵者起反應的免疫功能稱為「抗體」,自體免疫疾病則是人體內異常的免疫反應攻擊了正常細胞。自體免疫疾病可大略分為以下幾種: > 抗磷脂抗體症候群 抗磷脂抗體是人體的抗體之一,功能是使血液凝結。在異常的情況下會在動脈和靜脈中引起血栓和栓塞,甚至是在血流緩慢的胎盤周圍形成血塊,進而導致胎盤梗塞的流產。最近的研究另外也顯示,抗磷脂抗體會引起胎盤周圍的發炎,導致流產。 > […]

流產的原因有哪些

世界衛生組織與台灣針對流產的定義是「妊娠不到 20 週,非人為因素導致胎兒脫離母體」, 而日本婦產科協會的定義則是「母體提早分娩小於 22 週的胎兒」。 流產大致上可分成「自然流產」與「人工流產」兩類。 人工流產就是以人工中止懷孕,手術的主要目的為保護母體。 很多時候,寶寶的健康狀況必須直到 24 週以後,以高層次超音波等技術確認, 才能考慮是否進行終止妊娠,因此在 8 週內就要下決定是不可能的。 在考量到孩子與母親的健康情況下,英國與法國甚至有懷孕 30 週進行手術的案例。 除了人工流產以外的流產就被稱為自然流產。 在所有懷孕的母體中,自然流產的發生率約為 15%。 自然流產並不是罕見的事情,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 大約有 80~90% 的流產發生在妊娠小於 12 週的早期階段, 因此才會有「沒滿三個月不能說」的習俗。 早期流產的主要原因,可能為染色體/受精卵異常的狀態, 也就是幾乎在受精和著床的時候,就決定了胚胎的命運。 懷孕初期的時候,因為工作或是運動而造成的流產是非常少的。 約 10~20% 流產發生在懷孕的 13-20 週內,在這期間發生的許多流產案例通常沒有明顯的原因。 不過,在母親的方面可能是由以下幾個原因引起的: 1. 容易凝血的疾病 (例如抗磷脂抗體綜合症) 2. 子宮肌瘤、瘢痕組織、雙子宮、宮頸功能不全 3. 生殖器官的結構異常,例如子宮口會隨著子宮的生長而張開 4. 使用古柯鹼等藥物、飲酒、吸煙 5. 重傷,例如突然的精神打擊。一般的輕傷像是滑倒或跌落通常不會引起流產。 6. 巨細胞病毒或德國麻疹等傳染病 7. 甲狀腺功能嚴重衰退或控制不良 (甲狀腺活動不足) 8. 糖尿病 (嚴重或控制不良) 9. 腹腔疾病、慢性腎臟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高血壓等疾病(治療不當且在懷孕期間未得到控制) 10. […]

不孕症與子宮內膜癌

婦科中最常見的癌症是子宮癌,子宮癌還可分為子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 這兩種癌症不僅發生位置不同,疾病的原因、症狀以及發病年齡等也都不相同。 我們同時也發現,不孕族群也是患有子宮內膜癌的高風險族群。 子宮頸癌好發生於有多次分娩次數的女性身上。 另一方面,對於沒有懷孕或分娩經驗的女性來說,子宮內膜癌更容易發生。 台灣從民國85年至105年的二十年間,子宮頸癌發生率下降了66%。 曾經是婦女排名第一名的癌症,現已降至第九。 不過與此同時,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機率卻逐漸上升,在二十年間上升至近乎三倍, 成為女性排名第六的癌症。 (資料來源:林新醫院) 子宮頸癌的高風險族群 子宮內膜癌的高風險族群 1. 有多次懷孕及分娩經驗 2. 有多次性經驗 3. 在年齡低時即有性經驗 4. 有多重性伴侶 5. 有吸菸史 1. 無懷孕/分娩經驗更年期晚 2. 生理期不規律 3. 更年期晚 4. 有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 5. 曾接受過雌激素/賀爾蒙療法 5. 有乳癌或大腸癌的家族病史 6. 曾在不孕症治療中使用排卵誘發劑 🔺 子宮頸癌與子宮內膜癌的好發族群 近年來發現,在不孕症的常規檢查療程中,同時也能發現到子宮內膜癌的徵狀。 例如子宮輸卵管造影術、子宮超音波和子宮內視鏡檢查。 過去曾經有不孕症治療中心在為病患進行了一系列的不孕症測試後,發現該名病患罹患了子宮內膜癌。 因此,從1997到2006年這十年間,Igenomix 針對一家不孕症治療的機構進行調查, 統計因接受不孕症測試而發現到癌症的病患。 發現在30~39歲接受難孕檢測中的女性,患有子宮內膜癌的機率為0.02%, 與同年齡的一般女性相比,高了5~10倍。 這個調查結果證實,因為子宮內膜癌導致的不孕症數量是很多的,確認為不孕症的高風險因素之一。 以下是每10萬人口中,子宮內膜癌的百分比 (2000年數據) 年紀 子宮內膜癌機率 20~24歲 0.1 25~29歲 0.6 30~34歲 […]